近千年来从未因岁月而磨灭的景泰蓝
景泰蓝又叫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
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器物为“景泰蓝”。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民间传说,元朝初年,皇宫失火,金銮殿与众奇珍异宝烧成了一片灰烬。但废墟中多出了一件色彩斑斓晶莹闪耀的宝瓶。群臣惊讶,献给皇帝,说是上天所赐。皇上得到此物爱不释手,当即传下一道圣旨,调集京城所有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如若不然,全部杀头。圣旨一下,可忙坏了京城里九九八十一家手工坊的工匠们。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不能参透这上天所赐的工艺。最后只能求助于京城第一名匠“巧手李”,传说他是女娲后人,因其善做奇巧工艺,才被人们誉为“巧手李”。不久,“巧手李”称女娲娘娘身披霞衣、脚踏祥云给其托梦云:“宝瓶如花放光彩,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巧手李”参透此梦,原来皇宫大火,金銮殿里宝石金银烧熔在一起形成此瓶。并下圣旨,不论“巧天工” 制作多少宝瓶,均归皇宫所有,因为这种珍品是皇宫里一场大火烧出来的,于是人们都称其为“奇宝烧”。因为常人没有资格拥有“奇宝烧”,所以这种艺术成为了宫廷艺术。到了明景泰年间,工艺水平到达顶峰。由于产品又大多以孔雀蓝为主,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工艺品叫作景泰蓝。这个称呼后来就一直沿用至今。
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
这道工序完成后才是反复烧结,磨光镀金。可以说,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制作掐丝珐琅关键的五步: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
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
掐丝
用镊子将压扁了的细紫铜丝掐、掰成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铜胎上,然后筛上银焊药粉,经900度的高温焙烧,将铜丝花纹牢牢地焊接在铜胎上。
工艺美术大师米振雄坚持“景泰蓝首要的是手工艺美,从打胎到磨光,都必须是手工艺”。看他做掐丝,是一种安静的欣赏。
大师一边用手指甲盖抵住紫铜丝,另一只手抓着镊子,拉长、弯折、回旋。如何拿捏花样的形状、掰出弧度大小,全凭师傅一双巧手。
点蓝
点蓝是艺师把事先备好的珐琅釉料,依照图案所标示的颜色,用由铜丝锤制成的小铲形工具,一铲铲地将珐琅釉料填充入焊好的铜丝纹饰框架中。
点蓝时要填得饱满、平坦,重轻色都靠师傅的把控,需一边填色,一边用吸水布吸干多余釉料。什么颜色要涂多少层釉料,一层都不能少,因为图案的明暗变化,色彩的深浅过渡,都在这毫厘之间凸现。
烧蓝
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炉温大约800℃的高炉中用一些矿物石头粉作燃料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
此时色釉低于铜丝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经烧结,一般要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
磨光
磨光时,师傅用粗砂石、黄石、木炭分三次将凹凸不平的蓝釉磨平,凡不平之处都需经补釉烧熔后反复打磨,最后用木炭、刮刀将没有蓝釉的铜线、底线、口线刮平磨亮。
镀金
将磨平、磨亮的景泰蓝经酸洗、去污、沙亮后,放入镀金液糟中,然后通上电流,几分钟后黄金液便牢牢附首在景泰蓝金属部位上了。再经水洗冲净干燥处理后,一件斑斓夺目的景泰蓝便脱颖而出了。
镀好金的景泰蓝再配上一座雕刻得玲珑剔透的硬木底托,更显出景泰蓝雍容华贵、端庄秀美的姿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