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月北京珐琅厂展出近百件景泰蓝创新作品及掐丝珐琅工艺作品
10月31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景泰蓝艺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毕业典礼暨项目成果展在北京珐琅厂珍宝馆举行。图为活动现场(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千龙网记者 欧阳晓娟摄
千龙网北京11月1日讯(记者 欧阳晓娟)31日下午,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景泰蓝艺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毕业典礼暨项目成果展在北京珐琅厂珍宝馆举行。
据介绍,2018年4月15日,国家艺术基金《景泰蓝艺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在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启动。该研修项目选拔出全国各地的35名学员参加了为期6个月的免费培训。期间,国内多所高等艺术院校的学者、教授,景泰蓝行业内国家级大师、国家级传承人等22位名师集中授课30天、150余课时,学习期间,承办单位组织学员们远赴敦煌、河北易县及各专业博物馆进行考察研学,深入系统学习了景泰蓝制作技艺及相关艺术门类。之后,学员们利用2个多月的时间,在北京市珐琅厂大师、高级技师的指导下设计创作了自已的结业作品。
本次作品展览共展出景泰蓝作品近百件,均来自35位学员和授课老师之手。来自内蒙古的学员布日古德,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珐琅工艺”传承人,他将铜胎掐丝珐琅和蒙古族珐琅工艺融会贯通,创作了马镫《登高》, 马镫在蒙古民族中意味着远征的开始,套上马镫寓意为蒸蒸日上,步步高升,具有很浓的地域特色。
来自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关方,其作品“丝路华光”以“一带一路”为创作主题,选择了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代表性纹样作为装饰,包括敦煌、丝绸与陶瓷纹样,并与沙漠、海洋的线条融合到一起。整体色调为暖黄色,辉煌壮美,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与丝路盛世。水晶架子通透晶莹,代表丝路打开了各国友好的窗口,以开放与包容之心共同发展。
据了解,北京市珐琅厂是全国景泰蓝行业中唯一的一家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珐琅厂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成功打破了依赖高等教育、艺术教育来传承传统工艺艺术的形式,由企业组织、院校、行业专家等多方参与,共同组织完成,不再是校园里纸上谈兵式教学,而是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这既是一次人才培养方式的积极创新,也是景泰蓝应用领域、产品设计的创新实践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