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专享景泰蓝珍品 翠绿的珐琅彩瓷百鸟朝凤图大盘欣赏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景泰蓝工艺不仅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吸收了瓷器工艺,同时大量引进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窑业、雕、錾、锤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过程,堪称集中国传统工艺之大成,因而自古便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之说。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继而在云南传承并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并在以北京为主的区域发扬光大成为声名显赫的铜胎景泰蓝(目前能制作银胎景泰蓝的工匠很少,工艺几近失传,造成市面上银胎景泰蓝很少见,所以尤显珍贵),并一度成为皇室专用民间不得拥有。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时期,“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釉色均肥,丝工粗犷,饰纹丰富。
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这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花纹,这决定于掐丝;华丽的色彩决定于蓝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所以,它是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文化内涵。
景泰蓝诞生于皇宫,是皇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皇宫大殿的主要陈设,亦是镇殿之宝。紫禁城金銮宝殿,或者是国子监辟雍宫、颐和园排云殿等等,在这些帝王尊属的殿堂,景泰蓝的宝石般的光芒总是令人赞叹。
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底下全部用瓷器。可见景泰蓝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由于景泰蓝的历史意义及工艺,2006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是值得鉴赏、收藏、也是送礼的最佳艺术品珍品。APEC会议上,国家送给外国领导人的礼品就是景泰蓝花瓶。
此盘口沿微撇,斜壁圈足。盘内施淡绿色珐琅釉,口沿由四组桃花纹分隔开四个开光,开光内分别绘制凤凰、鸳鸯、翠鸟、雄鸡和燕子等五种纹饰。中心一圆形开光,内绘制一只凤鸟落于山石之上,两翅舒展,三根尾羽高高扬起。周围配以月季、喜鹊、梅花以及群鸟竹石,分别寓意喜上眉梢和白鸟朝凤,凤凰为飞禽之长,百鸟齐至,寓意天降祥瑞,四海大吉。整器颜色艳丽,纹饰寓意富贵吉祥,实为难得的赏器。
